2022年外院研究生學術沙龍第4講: 時間之間——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生命與多重時間

發布時間:2022-05-25 發布者: 浏覽次數:

(通訊員胡學霞 姚剛)5月24日晚,我院研究生會邀請外語學院教學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陳堯副教授在教四樓三樓學術報告廳舉行了主題為“時間之間——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生命與多重時間”的講座。陳老師對現代主義文學發展賦予不同層次的時間概念,啟發同學們對時間、生命與人生進行思考。我院2021級研究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陳老師首先以時間為切入點,帶領大家探讨“時間是什麼?”以及“‘時間之間’的第二個‘間’意味着什麼?”兩個問題,進而引出對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與時間融合的思考。陳老師從四個方面具體展開對時間概念的讨論:一、時間與時代的概念。陳老師認為現代主義代表的時間段仍将繼續發展,而現代性也是一個相對概念,它伴随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對所處時代的關切,個體隻有融合到這樣的大背景中進行反思,才能在時間的流逝中取得相對的發展;其二、形式與風格的概念。他強調獨特的風格與具有适應性的形式都能體現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也能傳遞出藝術家的所想所思。他批判了當下文學創作中存在的失内容而求形式、舍本逐末的行為;其三、題材與角色的概念。陳老師認為現代主義文學突破了以往的創作限制,秉承着“無事不可入詩入畫”的理念,将以往被邊緣化的題材與形象運用于創作之中,體現了文學反英雄、反藝術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特點,較之以往的創作更具有真實性,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其四、存在與主題的概念。陳老師談到對存在的反映要基于時間。現代主義文學中讨論的存在與時間強調要與個體真實感受相關,不再單純地尋求普遍的共識。這體現了自由主義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理念,但同時也可能誘發現代人的疏離感,越來越将自己看作社會的局外人。

最後,陳老師對多重時間的話題進行總結。他将個人時間與他人時間看作構成時間網絡的基本要素。在現代主義文學視域下,時間網絡中的個體不應一味順應外在變化,而更應看重現代社會萬物互聯所産生的相互影響。大家在相互關聯的時代應保持頭腦的清醒與前行的方向,培養自己不被未來淘汰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時間、感謝生命。

上一條:2022年外院研究生學術沙龍第5講:副文本——翻譯研究的另一扇窗 下一條:2022年外院研究生學術沙龍第3講:多聲話語分析框架構建研究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