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界專訪丨肖志清副教授專訪: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翻譯專業教育

發布時間:2025-03-17 發布者: 浏覽次數:

2025年3月5日,微信公衆号《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對我院肖志清副教授進行了專訪報道,以下是專訪全文。

肖志清,男,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副教授,一級翻譯,碩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2011-2012)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2019)訪問學者,湖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武漢市翻譯協會會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委會會員。主要從事翻譯技術、翻譯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編或參編多部教材、詞典,發表論文50餘篇,翻譯出版譯著11部,獲十餘項學術成果獎,主持完成9項課題,主講多門專業課程,是外研社線上課程主講教師。指導多名學生通過CATTI二筆二口,完成多項創新創業項目,獲多項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

Q:肖老師,您好!很榮幸有機會對您進行專訪,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您如何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翻譯教育之間的關系,能否簡要分享您的見解?

A:我近年一直教授翻譯技術課程,也特别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翻譯專業教育的影響。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僅從技術倫理、譯者主體性和翻譯教育革新這三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淺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的确給翻譯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以DeepSeek、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雖能提升翻譯效率,減少重複勞動,但也引發了數據準确性、性别和種族偏見、個人隐私及責任等倫理問題。因此,翻譯教育者應認識到這一點,在注重培養學生的AI素養與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需要強調技術倫理意識,使其能夠負責任地使用AI技術。在譯者主體性方面,生成式AI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性思維與判斷力。AI翻譯往往難以理解原文的深層含義,尤其在處理文化差異、情感表達或隐喻時顯得生硬冰冷,缺乏人類譯員的柔性和溫度。翻譯教育應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其既能熟練運用AI工具,又能保持獨立判斷,實現技術與人文的平衡。生成式AI的引入推動了翻譯教育的革新。傳統教育過于依賴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當前的翻譯教育則需培養學生與AI協作的能力,學會審慎評估AI翻譯結果,提升譯後編輯效率和質量。總的來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翻譯教育之間的關系是複雜且動态的。随着技術的疊代發展,國内的翻譯教育需要積極應變,關注學生譯者主體性和倫理素養問題。

Q: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确實是翻譯技術領域不可忽視的前沿,您有較豐富的翻譯技術教學經驗,可以請您分享一下教授這門課程的體會嗎?

A:為了順利給第一屆翻譯專業本科生教授翻譯技術課程,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深入研究,幾乎把當時國内外主流的CAT軟件都摸索了一遍。通過反複試錯和驗證,我逐漸理解了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基本原理和底層邏輯,這也讓我在課堂上更加自信,操作更加熟練。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開設至今,已有9屆本科生完成學習。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學生在我的影響下,對翻譯技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2017年以來,五位翻譯本科生在我指導下,所撰寫的畢業論文(均為翻譯技術研究選題)分别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一二三等獎,其中一位同學保送到北京語言大學繼續深造學習翻譯與本地化技術。

其實,我與翻譯技術結緣要追溯到十年前了,也就是2015年,當時我們學院的翻譯系剛成立不到兩年,正好有一門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計劃在大三年級開設。起初,我并沒有打算接這門課,而是向系主任提出,想參加中國翻譯協會舉辦的翻譯理論教學暑期培訓班。系主任建議我報名參加“翻譯技術與項目管理”培訓班,因為正好需要一位老師教授計算機輔助翻譯這門課程。就這樣,我當年暑假去了青島,參加了在青島大學舉辦的暑期翻譯技術師資培訓班。整整一個星期的課程,每天跟着崔啟亮、王華樹、韓林濤、高志軍等翻譯技術領域的大咖們學習計算機輔助翻譯、項目管理和本地化等知識。通過這次培訓,我掌握了翻譯技術的基本原理,還結識了一大批國内的翻譯技術教師,後來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經驗。正是這次暑期培訓,讓我從對翻譯技術一無所知,到逐漸對其産生濃厚興趣,甚至開始鑽研翻譯技術。

教學相長,為了教好這門課,督促自己學好翻譯技術,在授課中,與學生一起探索技術最前沿,托舉學生的學業成長,我自己也有很多收獲。

Q:很多同學對翻譯技術感興趣,但是很難将技術實踐與翻譯研究聯系起來。近年來您發表了多篇關于翻譯技術的論文和書評,能否談談是怎樣的契機,讓您将翻譯研究的興趣轉向這一領域?

A:我讀研究生時跟随導師汪榕培教授從事典籍翻譯的研究。剛工作時,因為教英語詞彙學的緣故,也寫寫詞彙研究的小文章在學習類雜志發表。這些可能也受到了汪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長期從事典籍英譯和詞彙學的研究。我一直相信“教學相長”,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成長,也能反哺自己的科學研究。

經過多年的翻譯技術教學實踐,我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向了翻譯技術這一領域。我的研究路徑可以說是從教學到實踐,再到研究的過程。首先,翻譯技術教學迫使我提升自己的翻譯技術應用能力。在具備了這些能力之後,我嘗試将其應用于實際的翻譯工作,積極承擔了校内外的一些翻譯項目。無論是小到一份招投标合同,還是大到數十萬字的圖書翻譯項目,我似乎已經離不開翻譯技術工具,離不開機器翻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了。我經常跟同學們講,我們學翻譯的不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們一定要學會使用技術賦能。北外的任文教授也曾說過“無技術不翻譯”,我深以為然。當然,這個觀點有些人可能不認同,因為用不用翻譯技術更多的是個人的翻譯習慣問題,同樣是在做圖書翻譯,有些同事即使不使用翻譯技術,他們的譯作水平依然很高,可見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正是在翻譯教學和圖書翻譯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心得和觀察,我逐漸開始關注翻譯技術工具的應用、譯後編輯能力培養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倫理等問題。自2019年起,我獨立或與研究生合作在《當代外語研究》《譯苑新譚》《北京第二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學報》《語言教育》《民族翻譯》《外語教育研究》《外文研究》《中國科技翻譯》《翻譯界》等期刊上,陸續發表了多篇關于翻譯技術的研究論文和書評。我認為翻譯技術研究是一座富礦,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研究領域。不過,我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短闆,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系統化的研究方向。我需要繼續努力,向翻譯技術領域的大咖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Q:您對翻譯項目管理非常重視,可否結合您出版的多部譯著,與我們分享一些關于翻譯過程中的獨特經曆或幕後故事?

A:我們學院自2015年起開始招收翻譯碩士(MTI)專業,而翻譯項目管理這門課程在2018級首次開設。最初是由實習基地的企業教師來授課,但由于種種原因,自2021級起,學院決定由我來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盡管此前我曾帶領學院師生做過幾個較大的翻譯項目,積累了一定的實戰經驗,但要從實踐者轉變為教授者,對我來說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我迫使自己從零開始學習,閱讀相關的翻譯項目管理教材和教學研究論文,探索采用項目模拟和案例式教學的方法。同時,我還邀請了語言服務公司的項目經理以及已畢業的優秀校友,以遠程線上講座的形式參與教學。目前,我已完成三屆翻譯項目管理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關于翻譯項目管理師資的建設,我十分贊同王華樹老師的觀點。他認為,從長遠發展來看,MTI院校應當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将翻譯項目管理課程常态化和可持續化,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教育需求,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教師自身積累的翻譯實踐經驗,對翻譯項目管理教學有着至關重要的價值。早在2004年讀研期間,我就和同學從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接手了一本引進版的MBA案例庫教材翻譯,但是因為翻譯經驗不足,技術能力欠缺,導緻項目最終失敗。雖然我發表過一些詩歌、散文類的譯文,也在業餘時間為學校、學院翻譯了一些宣傳材料。但我總覺得這些零散的翻譯都是小打小鬧,不成系統。我的理想還是想出版自己的圖書譯著。2017年2月,我獲得了第一份圖書委托翻譯合同,此後陸續出版了《幽默感:動畫藝術的智慧》(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天才時代:17世紀的亂世與現代世界觀的創立》(中信出版集團,2019)、《生命的意義》(中信出版集團,2021)、《思維突破》(中信出版集團,2022)等8部譯著,目前還有《語言遊戲》等3本譯著待出版。圖書翻譯字數逾200萬字。

近些年有一些出版社編輯開始主動跟我約稿試譯。我深感圖書翻譯項目的順利推進需要具備三個最核心的要素:精進技能、态度嚴謹、技術賦能。首先是不斷精進的翻譯技能,我以考取CATTI證書為目标和途徑,督促自己堅持翻譯學習和實踐,做到教學相長。其次是嚴謹的翻譯态度。圖書翻譯時間緊,價格低,要求高,而且譯著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時不算核心成果,因此很多老師不願意做。但我做圖書翻譯純粹是出于對文字、對翻譯的熱愛。為此我願為“譯”消得人憔悴,不論如何,我都要保證交出的稿子能體現我的翻譯态度和翻譯水準。也正因為這種嚴謹的精神,我提交的每一本圖書譯稿還從未出現返稿修改的情況。最後是技術賦能。我在2017年寒假期間參加了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和《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聯合舉辦的“翻譯技術與教學”高級師資培訓。在這次培訓中,我帶着圖書翻譯項目的翻譯技術應用問題而來,虛心請教培訓專家,受益匪淺。此後,我在圖書翻譯項目的每個環節都充分運用了翻譯技術,譯後編輯能力和翻譯項目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Q:除了翻譯技術學習,同學們對CATTI翻譯資格證書考試也非常感興趣,從您的簡曆得知,您還獲得了一級翻譯職稱,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的CATTI備考經曆?

A:由于從事筆譯教學和圖書翻譯實踐,我深知翻譯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因此,我在2014年下半年報考并一次性通過了CATTI二級筆譯考試。不過我并沒有止步于此。四年後,我又順利通過了CATTI英語一級筆譯考試。2023年,我申報并成功通過了中國外文局翻譯系列職稱評審,成為學院第一個參加CATTI考試,并且是目前唯一獲得CATTI一級筆譯資格的教師。這一路走來,過程中的艱辛隻有自己最清楚。猶記得在備考階段,白天我是教翻譯的老師,晚上我是學翻譯的學生。每當夜深人靜,孩子入睡後,我才能集中精力備考。學校後來将我的備考事迹寫成新聞在校園網發表以激勵更多的翻譯學子(“肖志清:百學當先立志潛心鑽‘譯’”,網址:https://www.wust.edu.cn/info.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561&wbnewsid=267491

CATTI證書也見證了我的職業成長。從2015年起,我就應學院安排陸續給MTI研究生開展CATTI備考培訓;2018年,“翻譯職業資格與認證”這門課程正式納入學院MTI培養方案。2022年,我主持建設的翻譯職業資格與認證線上課程在國家級慕課平台“學堂在線”上線,目前已有超過10所高校近千名學員選課學習。

不斷更新疊代的教育技術為數字化學習提供了便利,我們也期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為翻譯教育教學帶來更多新的機遇。祝2025年備考CATTI的同學們,都能心願達成!

下一條:王雲鶴:助力學生上岸的“生涯擺渡人”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