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通訊員劉曉川 姚剛)為促進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明晰學科發展路徑,11月1日下午,學院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郭棲慶教授,在42404會議室做專題講座,講座題目為“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中的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院長李金雲、MTI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姚剛、英語系主任王楊、文學方向骨幹教師盧秋平及2024、2025級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共同參與。

郭棲慶教授講座中(劉曉川攝)
講座中,郭棲慶教授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研究經驗,以美國文學為切入點,強調外國文學在文明互鑒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外國文學是“另類的曆史與思想史”,如德萊塞的《嘉莉妹妹》、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作品,既反映社會現實,更承載人文價值,是連接多元文明的重要橋梁。面對當前人文學科面臨的“邊緣化”挑戰,他強調:“經濟建設可以立竿見影,而意識形态與人文素養的培育,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必須重視人文學科建設,因為它将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
圍繞外國文學研究方法,郭棲慶提出“雙重視角+雙重意識”的實踐框架。他認為,文本解讀既要“進得去”——全身心沉浸于作品的人物與叙事,也要“出得來”——以批判性視角将文本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在此過程中兼顧作品所處的曆史語境與當下的現代解讀視角。

郭棲慶教授與李金雲院長在講座中交流(劉曉川攝)
郭教授還強調,研究中要平衡理論運用與文本分析的關系,堅決避免“重理論輕文本”的本末倒置現象。對于後現代主義作品,要深入挖掘其看似碎片化的表達背後所蘊含的對人與社會的深層人文關懷。在論文寫作與人才培養方面,郭教授以“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順暢”為核心準則,分享了論文的寫作方法,鼓勵師生通過邏輯推理構建嚴謹的論證框架。
郭棲慶教授的分享為在場師生厘清了外國文學研究的方向與方法,堅定了學科自信。院長李金雲在總結中表示,學院将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進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改革,在課程設置中強化外國文學的人文價值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助力學生成長為新時代“講好中外故事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