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專題研讨會在我院舉行

發布時間:2025-04-22 發布者: 浏覽次數:

本網訊(通訊員 黃晶 李金雲)江城四月,江畔學府,思想的火花在學術的激蕩中熠熠生輝。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當代外國文學》編輯部主辦、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承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協辦的“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專題學術研讨會隆重召開。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00多所高校的31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讨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與核心問題,推動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當代外國文學的生産和消費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數字人文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文學創作、傳播和接受的方式,傳統的外國文學研究方法和理論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會議圍繞“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的文明互鑒視角”“跨學科研究”等11項議題展開,既深入探讨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與跨學科特征,也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詳細讀解,凸現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進一步推進國内當代外國文學研究。開幕式由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院長李金雲教授主持。

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黨委常委徐增陽教授緻開幕辭,介紹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的發展曆程、學科建設等基本情況,并強調本次研讨會對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重要意義。

《當代外國文學》主編、南京大學楊金才教授在緻辭中闡明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創新維度與實踐進路,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語境下,外國文學研究應當立足中國,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跨學科研究中考察文學與自然、人與現代化進程等關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話語,彰顯新時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自信”。楊教授特别強調文學批評應高度關注作家的創作動機和時代曆史語境,在文本與社會曆史、作家個性化之間探尋闡釋空間。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立足本土,對話世界

當前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面臨理論依附性強、本土問題意識薄弱等挑戰,亟需擺脫對西方學術範式的過度依賴。《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國實際,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劉建軍教授以“中國問題”為軸,着力構建“外國文學研究的自主知識體系藍圖”,指出外國文學研究需要“從中國現實需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隻有在全球化語境中堅守本土文化特色,才能有效推動我國外國文學研究話語權的确立。

中國人民大學範方俊教授指出了英語世界中國文學史的“回譯”困境,以魯迅“審己知人,比較既周”為号,呼籲學者們“重返中國知識傳統,進而在吸納西方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實現中國當代知識的體系再造。”

南方科技大學王立新教授借比較文學之鏡,映照外國文學研究中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指出外國文學研究應具有中國特色,應“體察中西文學文化如何表現不同的生存方式、倫理智慧、審美追求乃至實現人生價值思考的總體性認識”。

上海師範大學朱振武教授以非洲作家索因卡研究為例,探讨文明互鑒的重要性和實踐路徑。他總結了國内非洲文學研究從輾轉體認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批評自覺的自主性學術之路,指出中國學者不僅突破西方話語的桎梏,還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理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田俊武教授提出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應以“文學為本位”,在中國自身文化和社會需求基礎上關注文學社會功用,保持學術獨立性,通過跨學科融合使當代外國文學研究更具“自主性”和“本土性”。

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批判精神與東方創新

直面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前沿,推動理論創新與本土實踐深度融合。中國人民大學高旭東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具有很大親和力”,呼籲結合中國文化傳統與現實,創新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論,以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高教授強調,“随着東方的崛起,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有着廣闊發展前景。”

文明互鑒:對話四海,共築新知

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中國學者們通過跨文化研究推動全球學術叙事重構哈爾濱工業大學黃芙蓉教授以《來世》中東非的“時間叙事”為刃剖析東非本土文明與西方現代性的裂隙。

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李金雲教授借用費孝通的“文化自覺概念分析辛西娅·歐芝克作品中蘊含的“文化自覺”意識,呼籲要在“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曆史和特點基礎上進行交流和對話”。這些外國文學研究實踐展現了中國視角在打破西方中心主義、推動知識共生中的獨特貢獻。

跨學科研究:破界之思,重構人文

在全球化與技術革命的雙重驅動下,跨學科研究正成為重構人文知識框架的核心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曾豔兵教授深入探讨了外國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和翻譯文學之間的内在聯系,分析了DeepSeek、ChatGPT等對傳統外國文學研究的沖擊,提出學者應在技術進步的浪潮中探索和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和生存空間。

華中師範大學蘇晖教授圍繞人工智能文學中的人機倫理展開探讨,展望未來人工智能文學的發展路徑,強調在技術賦能的時代,研究者們需“考察和反思人工智能文學中人機倫理關系的嬗變,剖析人寫機器和機器寫人兩類作品存在的差異”。

杭州師範大學吳笛教授分析了安·蘭德小說中的“客觀主義”哲學思想對美國執政理念的影響,探讨文學與政治、社會、經濟之間的複雜關聯,指出蘭德小說有助于認知當下美國社會現實。

南京大學解友廣博士探讨韓炳哲的新自由主義批判,指出文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融合,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代文學作品中精神和身體的控制機制,為外國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姜禮福教授以科幻小說《紅月》中的“人工智能”和“中國想象”為鏡,映照西方叙事的偏見,認為西方作家既試圖“掙脫刻闆印象的枷鎖,塑造新時代超級中國形象,卻仍困于政治渲染的藩籬”。

揚州大學張小平教授借鮑爾斯的《困惑》中的“分形”隐喻,探讨了後人類語境下建構生命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指出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能夠“提供消解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界限,構建人與萬物互聯的後人類世界的路徑與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語:學術自覺與未來展望

本次會議特别設置主編論壇。《當代外國文學》主編楊金才教授和《外語導刊》主編陳勇教授分别介紹期刊定位、特色欄目、對學術論文的要求等内容,并回答參會者提問。

本次會議設置12個教師分論壇、3個博士研究生分論壇和17個碩士研究生分論壇,參會者就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讨論。為激發研究生參會者的科研熱情,本次會議還設置研究生參會論文評獎環節,評選出優秀論文20篇,其中博士生論文4篇,碩士生論文16篇。

會議閉幕式由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鄭娟書記主持,副院長陳堯博士緻閉幕辭。在全球化與技術革命的雙重變奏中,專家學者們以理論創新為筆,以實踐突破為墨,在當代外國文學研究卷軸上揮毫書寫屬于中國的璀璨篇章。

未來,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永利6774app手机版官网将繼續秉承開放、包容、創新的學術精神,推動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的學術智慧和力量。


上一條:“師生面對面”之院長座談交流活動順利進行 下一條:學院舉辦2025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決賽專項輔導班開班儀式暨第一次輔導課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