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通訊員陳妮娜)9月12日上午9時30分,我院2025級研究生學術道德專題講座在黃家湖校區教四樓42305報告廳舉行。我院MTI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姚剛、研究生輔導員吳晨晨以及全體2025級研究生新生出席,活動由MTI教育中心助理李旎主持。
講座伊始,主講人李旎表明科研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問題與科研關系密切。研究生需重視道德教育,從而規避學術不端的行為出現。
在科研素養培育闆塊,李旎從學術基礎能力展開。她強調語言基本功是學術寫作與表達的基石,同時鼓勵大家了解SSCI、A&HCI等高水平期刊,以獲取學科前沿、學習寫作規範、積累資源并明确學術定位。她還講解了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Proquest等文獻檢索平台的使用特點,助力高效獲取可靠文獻。
談及研究選題,李旎引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跨學科理論”等原則,鼓勵學生學會“發現學術空缺難題”,捕捉“學術創新點”。同時,她提出好選題需符合“小、新、實、趣”标準,即範圍可控、有創新點、具可行性,同時能激發研究者興趣。
寫作規範方面,李旎詳細介紹了APA、MLA、Chicago等不同引用與參考文獻格式,提醒大家投稿前要查看期刊“Author Guidelines”。她建議通過“導師合作制”進行論文的修改,密切關注語言準确性、邏輯結構、學術貢獻等不同維度,還可借助Grammarly、ChatGPT等工具輔助。
關于學術道德,李旎圍繞其定義、原則、作用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并列舉數據與實驗誠信中的常見違規行為,如數據造假、虛構調查結果等,警示大家堅守實驗與數據真實可靠的底線。李旎闡述學術不端的代價,從課程、學術、聲譽三個不同緯度舉例學術不端的懲罰方式,讓大家深刻認識到學術不端的嚴重後果。同時,當學生面對學生不端“不确定時”情況時,她鼓勵學生主動詢問導師或任課老師,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謹慎對待合作作業等。
李旎表示,此次講座内容豐富、案例詳實,為2025級研究生勾勒出更全面、深入的學術道德認識,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助力科研工作規範開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