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通訊員胡婧雅 焦好如)“滿樹紅霞染翠披,名花無瓣蕊凝絲。”為加深鄉村兒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自信,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7月14日上午,我院赴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夢載星河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桑梓三班開展了以“‘絨’綻芳華”為主題的傳統文化課程。實踐隊隊員陳燕琳擔任此次課堂的主講人。
“今天我們要講的非遺手工藝品是一種永不凋謝的花,大家猜猜是什麼呢?”陳燕琳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課程的引入,并向學生們介紹了絨花的背景。絨花又稱“官花”、“喜花”,以蠶絲染色成絨,再經銅絲鈎調成型,工藝精巧。唐代即為貢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間,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絨花。
陳燕琳向學生們展示提前用絨花制作好的小雛菊,并表示絨花的制作需要經過煉絲、染色、晾曬等九道工序,工藝是十分複雜的。為讓桑梓三班的學生們充分學習制作小雛菊的過程,陳燕琳借用絨花的半成品絨花棒向學生們展示小雛菊的制作過程。
學生們将絨花棒整理好并剪成長度相同的小段用于花瓣制作,将5片花瓣組裝起來變成花朵并調整好形狀,然後用珍珠和銅絲做成花芯與花朵組合在一起,零碎的材料在大家手中被巧妙地纏繞與粘合,在指尖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花。桑梓三班學生操順航說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美的工藝作品,絨花的制作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絨花和其他非遺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老物件’,不是華麗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希望大家都能承擔起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藝術瑰寶。”陳燕琳總結道。